OSL CFO 胡振邦:券商、家辦跑步入場,持牌交易所迎來「歷史性時刻」

摘要:以 OSL 為代表的持牌交易所,已成為香港虛擬資產市場各項業務的「生命線」。

6 月1 日,香港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牌制度過渡期正式結束,合規的持牌數字資產交易平台僅有兩家(OSL 是其一),這也意味著香港虛擬資產市場發展正式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兩個多月來,香港本土傳統券商相繼入局虛擬資產交易,同時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家族辦公室等開始積極考慮透過香港配置合規虛擬資產。

而在此背後,無論是已經或即將打通虛擬資產交易服務的券商,還是正跑步入場的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家辦,如果要實現“最後一公里”,都離不開持牌交易所的交易、託管和安全保障。

對香港及全球虛擬資產市場來說,持牌交易所的「歷史性時刻」,才剛開始。

券商+交易所:實現虛擬資產在傳統金融的「大規模採用」

作為目前已正式對香港零售投資者開放虛擬資產交易的券商,本土零售券商主要的虛擬資產交易流程還是「券商+交易所」的雙層運營模式,即先由券商在持牌交易所開立一個 omn​​ibus 帳戶(綜合帳戶),然後根據每個客戶的指示為其在持牌交易所進行虛擬資產的交易。

OSL 集團 CFO 胡振邦認為,如今香港虛擬資產監管制度下形成的「券商+交易所」雙層營運模式,不僅在虛擬資產合規交易方面走在了全球前列,也為虛擬資產在傳統金融中的「大規模採用」開拓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首先,券商們在傳統金融領域深耕多年,累積了龐大的分銷推廣渠道和成熟的客戶服務體系,這使得它們能夠直接觸及數千萬的存量傳統金融投資者,進而得心應手地向客戶推廣虛擬資產這一新興投資領域,讓有興趣的傳統金融投資者全面且深入地了解虛擬資產交易的相關知識。

在這個過程中,券商還可以與其它市場參與者緊密配合,一站式完成投資者教育環節,有望大幅降低增量用戶的進入門檻,同時大大減輕他們對於虛擬資產投資風險的感知和擔憂。而不同的券商也能透過專業的投資顧問團隊,為投資人提供個人化的投資建議與策略,以滿足不同投資人的需求,進一步激發他們參與虛擬資產交易的動機。

其次,OSL 為代表的持牌交易所則負責後端的虛擬資產託管、交易撮合、結清算等關鍵環節,憑藉符合監管要求的安全措施和專業技術團隊,保障投資者的虛擬資產安全,為投資者構築一道堅固的安全防線。

以 OSL 為例,整體用於滿足香港證監會合規資本運營的累計成本其中很大一部分落在投資者保障上:

  • 對於各種劃轉交易進行審查,基於複雜的審查流程來保障投資者的合法資產不被不法分子利用從事犯罪活動;

  • 制定上幣審核規則,完成專案團隊、流動性、技術安全、受監管狀況的盡職調查,完全杜絕詐騙專案;

  • 私鑰管理、冷錢包維護及備份,都必須依規定嚴格防範,以避免駭客竊取投資人的資產;

  • 此外 OSL 也為客戶的託管資產購買第三方保險,為客戶資產提供多重保障;

這種「專業+安全性」的分工合作模式,既充分發揮了券商在客戶服務和市場推廣方面的優勢,又依靠持牌機構在合規、技術和風險控制方面的專長,優勢互補,共同建構了一個安全的虛擬資產交易生態。

持牌交易所迎來「歷史性時刻」

不只是券商與一般投資者,在特朗普及美國政界紛紛轉變態度,及美國現貨比特幣、以太幣ETF 相繼通過的大背景下,上市企業、家族辦公室等均開始加緊步伐,將目光投向了虛擬資產領域。

甚至包括銀行、基金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紛紛開始研究並佈置相關業務,透過與持牌交易所合作,為客戶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資選擇。

OSL 集團 CFO 胡振邦在 Firenow 活動上透露,自從 6 月1 日以來,香港合規持牌交易所的業務明顯大幅增長,其中就包括一些傳統金融的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開始透過持牌交易所配置虛擬資產,以符合合規和各種審計要求。

undefined

也就是說,伴隨著香港虛擬資產市場的升溫,持牌交易所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可以說站在了香港虛擬資產新時代的潮頭,把握著香港虛擬資產市場各項業務的「生命線」:

無論是將4 月30 日上線的 6 支虛擬資產 ETF 納入投資組合,或是直接進行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資產的交易、託管,都離不開 OSL 為代表的持牌交易所的支援與運作。

這些交易所憑藉其嚴格的合規標準和先進的技術架構,為各類機構和投資者提供了安全、透明、高效的交易環境,以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

小結

未來,伴隨香港虛擬資產ETF 不斷擴大規模、更多傳統券商提供虛擬資產交易服務、金融機構及家族辦公室加快步伐配置比特幣等資產,持牌交易所將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香港虛擬資產市場走向更成熟、繁榮的新階段,為全球虛擬資產領域的發展貢獻獨特的力量。

未來已來,對持牌交易所來說,「歷史性時刻」才剛開始。


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本人,並不必然反映 OSL 集團有限公司或其聯屬公司的觀點或立場。此處包含的任何預測及意見僅作為一般市場評論,不構成證券或投資要約,也不構成要約邀請、建議、投資意見或保證回報。此處包含的信息、預測和意見均截至本文日期,如有變更,恕不另行通知,且不應被視為任何投資產品或市場建議。